

托育服务是指为0至3岁婴幼儿提供的照料、养护、教育等服务。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,事关千家万户,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。为推进我市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,市委政研室对先行地区经验做法进行了研究分析,结合我市实际,提出了工作建议。
一、先行地区经验模式
先行地区将大力发展0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作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,主动创新、大胆实践,因地制宜探索形成社区嵌入式托育、幼儿园办托、家庭托育点、用人单位办托、国有企业办托等多种模式。
(一)社区嵌入式托育模式。该模式是指通过在社区(小区)的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,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托育服务。比如,上海市深入实施“学龄前儿童善育”民心工程,以乡镇(街道)为单元,开设社区“宝宝屋”,在社区内设置嵌入式、标准化的托育服务设施,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临时托、计时托等普惠托育服务。主要做法:一是完善工作机制。明确由教育部门牵头推动托育服务工作,建立教育、卫健、民政、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,统筹推进全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。2022年,市教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采取“试点探索、逐年推进”的方式建设社区“宝宝屋”,着力打造“15分钟托育服务圈”。二是科学规划布局。明确乡镇(街道)为“宝宝屋”管理主体,由乡镇(街道)根据辖区内人口结构、托育服(......此处隐藏了5590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将0至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,细化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使用办法,在财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优化配置资源。出台普惠托育机构认定办法和奖补政策,落实好房租和税费减免、水电气暖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收费等政策,参照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和普惠性幼儿园生均经费补助政策,建立普惠托位运营补助机制,降低普惠托育机构运营成本。通过发放托育消费券等形式,给予在托育机构入托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一定额度补贴,撬动托育服务需求,减轻家庭托育负担。二是合理保障用地需求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注重通过改扩建、置换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公共空间,规划建设普惠托育服务设施。将新建小区住宅项目配建托育服务设施纳入规划,托育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同步验收,建成后交由政府举办公办托育机构或普惠托育机构。倡导有条件的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盘活存量空间资源,建立非营利性职工托育场所。三是注重培养专业人才。健全托育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培训体系,加强职前培养、职后培训,促进从业人员不断更新业务知识、提高托育服务技能。建立托育行业的职称评定标准和流程,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,合理确定从业者的薪酬水平、福利待遇,增强从业者的归属感。探索托幼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,建立更加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,推动0至3岁婴幼儿托育与3至6岁幼儿早期教育有效衔接,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