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,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,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、留守的农村、记忆中的故园。xx县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难题,深化拓展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途径,守护好群众的古村古建,让群众的乡愁有处可寻。
一、问题概述
xx县被誉为“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”,县域内星罗棋布着128座格局完整的古村落,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1633栋,数量居全省首位、全国前列。这些古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,更是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。然而,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,古村落保护面临严峻挑战。
一是建筑衰败触目惊心:调研显示,全县23%的古建筑因长期风雨侵蚀出现梁柱腐朽、墙体开裂,其中430栋被鉴定为危房,部分百年老宅屋顶坍塌、雕花门楼湮没于荒草,村民感叹“老屋撑不过三场暴雨”。以王家镇为例,始建于明代的“九进大夫第”因屋顶漏雨导致木构架霉变,修复前仅靠12根临时木桩支撑,随时可能整体倾覆。
二是产权分散制约开发:以李坊村为例,一栋清代进士宅院分属6户村民,修缮需协调多方意见,导致保护项目搁置长达5年;类似产权碎片化问题涉及全县68%的古建筑,成为活化利用的“拦路虎”。更棘手的是,部分海外侨胞继承祖宅却无法回国办理手续,全县有210栋古建因产权人失联沦为“无主资产”。
三是活化路径单一低效:xx、xx等古村虽完成基础修缮,但文旅开发仍停留在“挂牌参观(......此处隐藏了2051字,下载文档可见全文......)18.9亿元,提供导游、非遗传承人等岗位5000个,村民人均年收入4.2万元,较开发前增长320%;xxxx古村被外交部选为“xx”海外推广案例,相关宣传片在86国电视台播出。
三、经验启示
(一)汇聚多方合力是关键举措
古村保护需构建“政府主导+专业护航+市场运作+村民自治”共同体:住建部门将87个古村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保护红线”,严禁50米范围内新建现代建筑;清华大学团队编制《古建修复技术导则》,规范278项工艺标准;村民理事会监督企业履约情况,对破坏风貌行为享有一票否决权。多方协同使保护效率提升4倍,开发周期缩短60%。
(二)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重要途径
古村+生态农业:在古村周边建设有机稻田1.2万亩,推出“认养一亩田,守护一座村”项目,稻米溢价40%销售。游客可参与插秧节、收割节,带动农事体验消费年收入超5000万元。古村+非遗传承:将11项濒危非遗技艺植入旅游业态,如古法造纸体验课单日创收最高达8万元,学徒作品直供国家博物馆文创商店。
(三)推动文旅融合是有力抓手
探索“文化IP产业化”路径,将古村故事转化为影视剧(如《鹤溪往事》网络点击破亿)、国潮品牌(“xx贡茶”年销1.2亿元),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。文旅融合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,成为乡村振兴核心引擎;古村周边新建电商产业园,孵化37个本土网红品牌,2023年线上销售额突破7亿元。